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一起来看三位专家的观点——
构建科学教育
(资料图)
数字化支撑服务体系
西北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绍青
科技创新能力是强国之要,“卡脖子”表象为“卡”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根子”还是科学创新问题。科技强国建设需要科学、技术、工程系统性创新,最根本还是科学的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承载着从兴趣爱好到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责任。但要清醒认识当前科学教育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以及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的趋势。同时,社会科技普及教育资源可获得机会的不均衡、师资配置与教师能力等制约着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开展,校本创客教育走向了“造物”教育等是科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社会科学普及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融合是构建科学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一是充分运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推动虚拟科技馆、虚拟体验与学习中心的建设,实现大中城市社会化科学教育资源共享公平化。二是组织科学家团队开发前沿科学教育与科普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嵌入智能教师、智能学伴的AR教材等交互性、沉浸性的数字教材,融合学习、评价功能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三是推动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创新机制,推动跨校际、跨行业科学教育智力资源的网络化服务。四是构建科学教育数字化支撑服务体系,支持学生利用智能终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科教育教师全面开展人机协同教育,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要用“科学的”方式学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允漷
近日,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都强调要加强科学教育。用“科学的”方式学科学,这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学科实践在科学学科中的表征。
在新课程的语境中看,科学实践,是具有科学意蕴的典型实践,倡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探究”,运用科学的概念、思想与工具,解决真实情景中的科学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科学实践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既要求基于科学本质系统设计科学活动,突出学科典型性;又要强化“动手做”的实验教学和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展实验,突出实践深刻性,是对原来无关学科立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迭代,是学科性与实践性的深度整合。科学实践既是针对当前“用不科学的方式”不做实验学科学的痛点,又是指向科学育人方式变革的一大亮点,是核心素养时代科学学科的学习革命。
创新培养路径
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天津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纪德奎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将“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列为本次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 。“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聚焦课堂教学、资源平台、基础设施三个维度,从源头上创新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路径。
首先,课堂教学是根本点。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探究教学与跨学科教学,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如挖掘教材实验素材,应用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尝试科学家名片评价方式和科学特长生评价方式等。
其次,资源平台是着力点。要提高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整合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如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的科普教育,形成常态化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最后,基础设施是支撑点。发展科学素养需要搭建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营造优质的校园科学文化环境,建设研究性的科学教育基地,以促进科学知识、思维、探究三者联动。
总之,“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国家、地方、学校为行动主体,以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平台、教学实践基地等为抓手,以阶段性任务为目标,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科学素养培育体系,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行动指南,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
作者:郭绍青 崔允漷等
关键词: